bg-pic-top

首頁 > 法語集 > 加拿大多倫多正覺寺-明靄法師主講 〈大乘菩提心〉3

加拿大多倫多正覺寺-明靄法師主講 〈大乘菩提心〉3

1060723講於加拿大多倫多正覺寺-明靄法師主講
〈大乘菩提心〉3
*恭錄方丈和尚-明靄法師佛學講座語錄*

尊敬的正覺寺住持見宗大法師、各位法師、各位菩薩大家好,阿彌陀佛。今天是第二天大乘菩提心的佛法講座,昨天跟各位來分享關於菩提心所必須要俱足的一些條件,其中談到一個菩提心必須要有三個條件來成就菩提心的功德。第一空正見也就是「一切智智相應作意」,此作意就是「觀照」,就是能夠讓我們很專心的去依此佛法的教理來學習。第二個條件是屬於以「大悲為上首」,菩薩道要廣度一切眾生需要有大悲心,缺乏了大悲心一切法很難成就。

就像早上我們住持見宗法師帶領大家共修大悲懺,這是觀世音菩薩所謂的千處祈求千處現所發的宏願,當我們在恭敬虔誠禮拜的當下會感應道交,自然而然會讓我們的菩提心增上。第三個條件就是「無所求、無所得為方便」,倘若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只瞋恨的計較我付出多少,我就必須得到多少,那你的菩提心就沒辦法增上,更無法圓滿,能夠依予無所求的去了解世間無常無我,自然而然菩薩就能夠行化於一切世間而廣度一切有情,這是成就菩提心的三個重要條件。

假如沒有空正見的智慧,這一條修行路不好走,不好走是因為考驗很多,這就是我們修行佛法的態度,成為一位菩薩行者必須要有很大的勇氣跟智慧。所謂的聲聞就是現出家比丘的聲聞戒跟菩薩戒,它最大的差別在於心,身、口、意三業,但是聲聞戒著重的是身、口七支業,身業-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,口業-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兩舌、不妄語,這是七支業如果他不犯這些就是不犯戒。

但是一位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它還要特別重視到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菩薩戒就是要去彌補聲聞戒眾多不足的地方,所以菩薩戒必須要有三聚淨戒 「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」,要共同的持守,所以,在聲聞戒跟菩薩戒有時候面對眾生、面對眾多問題,他在取捨的時候,關鍵就在於心念,菩薩戒的修行不離開眾生但又不能執著於眾生,難就難在於這裡,有些人在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,雖然不離開眾生可是會執著眾生,有些人修行不執著於眾生但會厭惡眾生,這樣菩薩道難成就,所以這二者要共同成就的當下,不離開眾生又不能執著於眾生,這是菩薩道要久遠劫修行當中所要依據的菩提心,關鍵就在這裡。

如何不離開眾生又不能執著於眾生的公案典故:有一位老和尚跟一位小和尚二個師徒外出參學,二人在外參學當中經過一河邊,有個小女孩要經過河水,因為當時的交通沒有橋樑,那位小女孩在河邊哭哭啼啼的,老和尚很慈悲的問那位小女孩你怎麼在哭啊!小女孩跟老和尚說:剛剛下過雨,河水暴漲,我要過對岸邊去,但是無法過去啊!所以她很著急很傷心的哭了,老和尚二話不說就背起了小女孩過河,跟隨參學的小和尚在後面看見此景,心裡很不高興,就一直念老師父犯戒,每天都告訴我要持戒莊嚴,他卻自己背著小女孩過河,他心裡就嘀咕嘀咕,老和尚背了小女孩過岸之後就往前繼續走,結果這一路上老和尚問小和尚事情,他都不回答,他很不快樂!這代表我不高興了,這位老師父就覺得很奇怪!今天你是怎麼啦!問你問題都不回答,一直回到寺院的時候,師父就問小和尚:你不高興什麼?小和尚就跟師父講:師父這是你問的,我就老實回答喔!師父你不能生氣啊!老師父就說我當然不會生氣,你趕快說說看,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他回答師父:你犯戒了知道嗎?老師父覺得莫名其妙,我怎麼犯戒了?小和尚就說:你剛剛背個小女孩過河這不就犯戒了嗎?這時候老師父就告訴小和尚:我背小女孩過河之後,我就放下了,你怎麼還背回來,小和尚恍然大悟,對啊!師父你放下了,我還帶回來,這到底是誰在起無明!這就是菩薩道。

當你碰到境界在取捨的時候,你的菩提心是否有起作用,當你看到眾生在危險的時候,或者有需要於佛法力量的時候,你是否能依予菩薩的精神去幫助他,老和尚難道會不知道何事能做何事不能做!我相信他是非常清楚的,但是,當眾生需要從此岸到彼岸解脫的時候,你是否能夠幫助他,橫渡生死無罣礙,這就是菩薩。

所以,菩薩的偉大跟智慧,不是我們當下所看到的對或錯,而是你要去了解他當時的心是起什麼作用,小師父問老和尚:為什麼你當時要揹著她,難道你不知道不能碰觸嗎!尤其現出家法師,男生、女生不能碰觸啊!老師父說:我知道啊!但是眾生需要,當她在河邊碰到危險急需要到彼岸的時候,如同眾生有求於佛法要解脫的時候,你是否能用佛法的智慧去幫助她,這就是菩薩道。

不離開眾生而又不執著於眾生,它沒有所謂的絕對標準,而是能否當下的方法有利益於他,這就是好的方法,所以,菩薩道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去圓滿很多聲聞戒不足的地方,聲聞戒修行容易,不殺、盜、淫,只要不犯就好,但是,菩薩道不是不犯就可以圓融,而是必須還要再行於菩薩精神,而且是必須努力認真地完成它,這就是菩薩道。

所以,菩提心在大乘佛教裡面有非常重要的一個修行的關鍵,在「成佛之道」有這麼一句話談得很好,跟各位分享:「恥有所不知,恥有所不能,恥有所不淨,迴入於大乘」,「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,緣起大悲心,趣入於大乘」,這二句偈頌也說出了菩薩道大乘佛法的尊貴。談到恥有所不知,就是有很多佛法大乘菩薩的智慧是我們所不知道的,我們所不知道的就不要隨便的批評,或者隨便的去毀謗它,我們反而要很慚愧,我生為一位菩薩行者,我竟然還有很多無法去完成,恥有所不知,這個不知大概指的就是聲聞乘阿羅漢,阿羅漢不知道佛的智慧,更不知道諸佛菩薩的願力,也沒辦法了解菩薩的境界,恥有所不知。

恥有所不能,他會很慚愧!有些可以做的,但是我卻無法完成它,若有人在菩薩道的修行很認真,但是大家都做不到,我們要隨喜功德,還要再讚嘆他,更要去護持他,而不是做不到又要去毀謗人家,所以才叫我們要隨喜功德,而且從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,包括懺悔業障等等,都是要盡未來際去成就,所以我們要慚愧我們還有很多不知不懂的,很多不能,沒辦法做的,譬如說:有些人學習佛法很好樂出家,好不容易出家,我們要讚嘆他,甚至能去鞏固護念他的出家。

曾經就有人問過我:師父,在家也可以修行,出家也可以修行,你為什麼要選擇出家!我反問他:是啊!在家、出家都可以修行,你為什麼不出家!其實他就是要選擇在家嘛!心就一直在家在家!這樣就無法完成出家,我們要選擇出家並不是說在家不好!而是我們有一個重要的責任,怎樣的責任?感恩佛法,感恩佛陀二千多年前捨去王位修行,告訴我們解脫行菩薩道的方法,我們好樂,所以我們選擇跟佛一樣的學習而出家。

恥有所不淨,就是很多菩薩可以完成的,我們現在還沒有完成,不淨,就是還沒有圓滿的意思。佛陀久遠劫已成佛,回入娑婆度有情,我們感覺到還有很多沒辦法完成,所以,恥有所不淨。當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行菩薩道,負起責任去弘揚佛法的時候,我們會很慚愧自己還沒有能力,我們反而還要去護念他,而且還要去讚嘆他,所以才要迴入於大乘。

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,這就是菩薩最大的悲心悲願,緣起於大悲,大悲心,佛為何要來娑婆度有情,就是大悲心俱足,看到眾生苦,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,緣起於大悲,趣入於大乘。

我們的大乘佛教,所要談的不是大小的分別,而是心量能容天下難容之事,此「大」是殊勝之意,不是要跟人家比較大小乘的意思,是它殊勝、莊嚴、圓滿,我們的菩提心要慢慢的在菩薩道上一一的去成就。所以,有所謂的三聚淨戒:攝律儀戒,攝善法戒,饒益有情戒,都是菩薩久遠劫要不斷的去完成它,因此,面對很多修行的考驗,菩薩不是要選擇考驗,而是要去完成廣度眾生的因緣,所以不離開眾生。

就像維摩詰居士,文殊師利菩薩去探望他的時候,代表佛去慰問維摩詰居士,問他:你為什麼生病了!維摩詰居士說:因眾生有病故我病生,若眾生無病,我也沒病了,維摩詰居士為什麼生病!示現眾生有病,眾生的病不是身體的病而已,是心理種種煩惱的習氣還沒有完全斷除,所以維摩詰居士示現生病,是要接近人群,接近眾生來告訴他佛法,而不是要遠離眾生,所以緣起大悲,若沒有眾生,就沒有菩薩道,菩薩道是要走入人群,我們現在談的是人間佛教,佛法不是只停留在慈善或者文化、教育,它都是屬於人間佛教的一部份,而真正走入人間佛教的是菩提心,我們辦了這麼多的活動,我們推廣慈善教育,是為了讓菩提心能增上。

因此,有慈悲增上、智慧增上、信願增上,這三條路線走入大乘佛法。
第一慈悲增上,什麼條件的修行是慈悲增上,就是在人道,我們現在身處人間,現在所居住的環境,是慈悲增上,可以直入大乘菩薩的境界,稱為慈悲增上,唯有在人間能行菩薩道,離開了人間你想要行菩薩道,不容易!離開了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人間,要到極樂世界去行菩薩道,那邊沒有病苦的眾生,沒有三惡道眾生,極樂世界是黃金為地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,而且所居住的都是阿羅漢以上或者都是菩薩,你想要展現菩薩道,想要展現你的菩提心,沒有機會,因為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只要有一天能夠花開見佛,要到極樂世界去行菩薩道大概也輪不到我們,因為每個都是菩薩,所以只有在人間能行菩薩道,有慈悲增上趣入大乘。

為什麼?《在阿含經》佛陀這麼說:三世諸佛皆出人間,不在天上,佛只在人間成佛,離開了人間成不了佛,為什麼成不了佛!因為沒有菩薩道可以成就,所以,三世諸佛皆出人間。包括當來下生彌勒尊佛,《瑜伽師地論》裡記載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來到人間成佛,龍華會上願相逢。

為何在人道可以慈悲增上?有幾個觀念我們必須清楚明白,第一人間可以修行是因為有梵行乘,我們可以持戒莊嚴,在人間有佛的戒法,離開了娑婆世界,沒有佛戒,唯有佛在人間才有制戒的條件跟因緣,天人不能受佛戒,也不能受比丘戒跟菩薩戒,雖然菩薩戒盡未來際 ,但是,離開了人間沒有菩薩道可修啊!所以梵行殊勝,「梵」就是清淨戒,我們能夠受沙彌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菩薩戒,我們在家可以授八關齋戒,只有在人間可以授。

雖然我們現在還是凡夫,但是,只要你行菩薩道,當下你生起菩提心,雖然還只是凡夫菩薩修行,但菩薩之所以菩薩,已入諸佛位,你受菩薩戒的那一天就已經登記了,預約哪一天會成佛,雖未成佛,但已入諸佛位。所以,可別小看授八關齋戒、菩薩戒,發菩提心,佛是已成佛而我未成佛,所以我自知能夠入諸佛位,將來能成佛,這些就是在人間修行能趣入於佛道最根本的條件,慈悲增上。

在三壇大戒能夠護持戒場,護持菩薩戒或者護持八關齋戒,乃至自己能夠去授八關齋戒,這都是我們現在所居住的環境所有的福報,到天上色界、無色界沒有這個福報,所以,為什麼三世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,唯人間有佛出世,唯人間有佛戒,這是第一梵行乘。

第二意念乘,何以意念,我們的記憶比較強,所謂記憶力不是指記憶明後天的事情,是我們授戒的戒體能夠持守得住,總不會昨天授完比丘戒今天就忘了吧!也許很多小事情我們總會忘記,那是無關緊要,但絕不會忘了曾經授過比丘戒、比丘尼戒或者菩薩戒,所以,那個意念乘,意持不忘會很強,你今天已授皈依的佛門弟子,你是不會忘記佛菩薩的,意念,永遠都會記住這樣修行的關鍵,不管在何處,我們都會清楚明白,這就是意念乘。

第三勇猛乘,勇猛精進,在人間很勇猛精進,我這幾天來到加拿大,受到正覺寺住持法師的這樣邀請,很感謝,但是其實我很慚愧,見到見宗法師他真的很勇猛,他可以來到這地方,能夠在非佛教的國家裡弘揚佛法,這就是菩薩,這就是我們要學習勇猛精進。我記得在圓光我們老院長有一次跟我談:明靄你要不要去國外留學讀書啊!我一聽到,我語言不通,來到國外不就成了啞巴了,我不敢,院長說:你去國外讀讀博士,有機會就去國外深造,我沒那個勇氣,第一個語言的障礙,沒辦法!第二自己菩薩道的菩提心還不夠堅固,第三知見還不夠成熟,所以在眾多因緣的條件之下,我不敢!

但是,這一次有機會來到這裡,看到住持法師的勇猛,尤其今天早上更讓我震撼!一個人把整個法會帶領著這麼莊嚴殊勝,太厲害了!這不是講客套話,這是真實的,我在我們常住道場要我拿麥克風唱誦,自己就投降了,因為這不是我的專業,以前在圓光佛學院,我們的住持見宗法師在帶領拜梁皇或一些法會,帶領著非常的莊嚴,這次來看他的功力不是只有一倍二倍的增上,是千萬倍的增上,了不起,這就是菩薩道勇猛精進。

在天上阿羅漢都比不上,雖阿羅漢不再有煩惱,但阿羅漢的境界不見得比人還強,這是《經典》上所說,不是我說的,為什麼?因為阿羅漢自己只閉門用功,不管人間事,不食人間煙火,不管人間疾苦,他都不管!但他就是可以解脫,因為他不會造業,不會有煩惱,但是,阿羅漢只要看到菩薩的修行他都會覺得很慚愧,怎麼菩薩的境界這麼精進勇猛!

地藏王菩薩,他發願到地獄去度眾生,我們光聽到這點就害怕!他把地獄當道場,所支持的力量就是菩提心,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,只要有眾生需要的地方,他現身而為大眾說法,了不起!這是勇猛乗。

所以,只要在人間慈悲增上,智慧就跟著來,你就可以直入大乘菩薩,從凡夫修行到菩薩道的修行,雖然會經過聲聞乘、緣覺乘,但是他不會因此而停留,因為他很清楚他要直入菩薩道。

就像世尊來到人間為了所有的眾生能得到佛法的滋潤,捨離王位去修苦行,把最好的佛法傳承下來,今天我們得以穿袈裟,我們今天得以皈依授戒,都要念佛重恩,發菩提心,雖然佛已二千多年前來到這世間,我們碰不到,我們要很慚愧!佛出世時我沉淪,我來到此世間,佛已入涅槃,我們內心是很慚愧而且感受到自己的業障深重,佛來到人間我們竟然碰不到,一差就是差二千多年,慚愧!雖然我們碰不到佛,但是,在二千多年後的今天,我們還能夠聽聞到佛法。

尤其在加拿大,在一個非佛教傳統的信仰之下,因為過去我們悟德長老在這邊開疆闢土,建設道場,弘揚佛法,讓我們繼續能夠有福報來聽聞佛法,讓我們菩提心增上,我們更要念師長恩,發菩提心,所以這發菩提心的條件可以很多種,怎麼來選擇發菩提心的力量,因此,念佛重恩是最根本。

有些人常說佛法只是一個信仰,不是的,它不只是一個信仰,它更是一個依靠,一個讓我們能夠依順,可以止息煩惱的修行力量,當我們在人間能夠慈悲增上直入於菩薩道,只有在這個人間才辦得到。

早上跟住持法師分享越南一位大修行者廣德長老,他為了佛教可以犧牲自己,捍衛佛法,這就是菩薩道。在台灣的白聖長老,當時來到台灣的時候,台灣當時是半僧半俗,日本皇民化的時代,佛教沒有佛法,只要頭一剃,他就說他是出家人,但是他佛法全然不懂,所以我們白公白聖長老就開始傳戒,讓我們知道戒法,這都是非常好的,要舉例在人間行菩薩道的修行者是非常非常的多,甚至在早期去印度取經回來的玄奘大師還有鳩羅摩時的翻譯,太多太多的修行者都是在人間行菩薩道。

不是我來日有了境界,我福報俱足,或者我是阿羅漢了,我再來行菩薩道,不需要!從最根本的人間就可以行菩薩道,有一次,我們跟台灣的淨心長老有某個聚會,有一位很虔誠的居士,他就問長老這麼一句話:長老,你自己都這麼有福報俱足,為何不去創造自己的山頭,也就是說有很好的大道場,淨心長老很簡單的回答那位信眾問題,他說:佛教剛在起步的時候,佛法還沒人去弘揚推動的時代,假如只是搞自己的名跟利,沒有參予佛教會的活動,沒有去關心世界的發展,今天的台灣佛教要這麼的如法傳戒,也許不在了。

長老可以選擇自己所謂的偉大事業,但是他卻是心性佛教的發展,他的內心是關懷佛教的未來,這就是在行菩薩道,有太多太多菩薩道的榜樣可以學習,所以,只要你慈悲增上,你的菩提心就跟著增上,行菩薩道,這個慈悲心一定要不斷不斷的增上。

所以你在偈頌當中可以去感受到,「恥有所不知,恥有所不能,恥有所不淨,迴入於娑婆」,「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,緣起於大悲,直入於大乘」。心中所起的信念,這是慈悲增上。

倘若你現在修行是向著阿羅漢的,是否可以發菩提心?可以的,但是他必須要的是智慧增上,阿羅漢雖然不會再造業,不會傷害別人,已經不會有貪瞋癡,但是,智慧還不夠圓滿,所以,他必須要再發菩提心,所要補足的是智慧增上,智慧增上就可以直入於大乘。

在《法華經》裡面談到,縱然有一千個阿羅漢,或者百千萬億的阿羅漢,統統加起來也比不了一位菩薩的智慧,有一千個菩薩智慧加起來也比不上一位佛的智慧,換句話說,阿羅漢只有不斷地讓智慧增上,才能夠行菩薩道,不然,阿羅漢主觀意見較堅持,要阿羅漢行菩薩道,就是要讓他智慧增上。

《經典》上記載舍利弗是一位行菩薩道的修行者,他有一次聽佛說法時,就告訴自己,我要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當這個心一發出去的時候,天人知道舍利弗想要發菩提心,我們就來成就他,來考驗一下他,天人就化現一個孝順的兒子,當舍利弗在弘法行化的當中,有一天,這個孝子就哭哭啼啼的哭得很傷心,舍利弗看到就覺得我行菩薩道的機會來了,我可以來測試一下我行菩薩道,我的智慧夠不夠俱足,他就去問那位哭得很傷心孝順的孩子,你怎麼哭了那麼傷心,他跟舍利弗說:我的母親生病了,病得很嚴重,但是,大夫說:只要找得到修行人能夠布施一個眼睛來當藥引治病,他的病就能夠好,舍利弗一聽,這個可以行菩薩道,我有二個眼睛,我挖一個眼睛給他治病,還可以,二話不說,就把他的右眼挖下來,送給他,這位孝子還是一樣哭,舍利弗說:我已一顆眼睛挖下來給你了,你為何還哭呢?他說你這麼緊張的就把右眼挖下來,大夫特別強調說要左眼,這時候你還會不會考慮啊!右眼給你就算了,左眼也要挖給你,可是他心裡在想,既然要行菩薩道,就依此對治,好吧!又把左眼挖下來,挖下來之後要送給孝順的兒子,他一接手一聞!,哪有眼睛這麼腥臭味,就把眼睛丟到地版上,還用腳踏一踏,你看這會多傷心!左眼右眼都給你了,還嫌不好!

有時候行菩薩道就是會遇到這一類的考驗,但是不會退失,那位孝順的兒子是天人所化現的,接著就說:舍利弗,果當真是大菩薩。當然不是要你去挖眼睛,是要讓你了解菩薩的精神,這是智慧增上,只要能夠依予菩薩道的修行,慢慢的把智慧補足增上,增上增上,你在行菩薩道的因緣就會比較順。

再來還有信願增上,信願,天人福報很大,阿羅漢福報會越大,只是他不再有煩惱,有些阿羅漢托缽還會托不到的,阿羅漢智慧比較殊勝,但還不夠圓滿,還要再增上,但天人的福報就很大,天人吃得好穿的好,服務也很好!一到天宮就有五百宮女服務,但是他信願不一定好,就像在人間有很多富貴人家,但他不一定學佛,但是只要他信願增上,信心、願力能夠成就,他就肯學習佛法,也就是肯幫住眾生,行菩薩道,所以,當我們福報很大的時候,我們要思惟,世間的一切無常,沒有一樣可帶得走,但是,我們可以讓我們的福報不斷的增上,利益大眾。

如同給孤獨長者,他布施他的金錢,布施他所有的能力,啟建了祇園精舍,讓世尊弘揚佛法,信願增上,這就是菩薩行者,他可以藉用他自己本身所俱足的能力跟條件,去成就佛法的殊勝。

就像我來到這裡,我聽到我們住持法師提到悟德長老還有個願力,要再把隔壁弄個道場讓它更莊嚴來成就更多有緣的信眾,在道場上可以用功,莊嚴道場,所以各位信眾就好好的護持見宗法師來完成悟德長老的願望,讓他在弘法上,在各方面不要有障礙,好好的護持,信願增上,行菩薩道,信願增上很重要,也許我們沒辦法當下行菩薩道的事情,但我們可以去護持他,信願,其實這不容易啊!有能力又可以幫助別人,有些有能力卻自己過好就好,你假如是一個菩薩行者,你會因為你的福報增上而無有所求,這才符合菩提心的三個條件當中的以無所求為方便,不是因為我這樣的護持能得到什麼,而只是希望讓佛法能夠利益人間,廣眾有情,好,我們稍微先休息一下,謝謝各位,阿彌陀佛。

Share on facebook
Share on twitter
Share on linkedin
Share on tele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