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60722講於加拿大多倫多正覺寺-明靄法師主講
〈大乘菩提心〉2
*恭錄方丈和尚-明靄法師佛學講座語錄*
住持師父慈悲,各位法師、菩薩大家好,阿彌陀佛。剛談到空正見,關於空正見在佛教的經典裡面談的相當多,但在我們的生活、修行上要如何把這空性正見培養好,有幾個關鍵性的思惟要把它弄清楚,第一要親近善知識,這空正見不是你所認為的或者你自己的想法,假如欠缺善知識所給予我們的引導,自己會不自知的執著。
有個公案裡面:佛陀有一次帶著五百位比丘托缽,在托缽行化中,經過一條河流,正好有軍隊,有大象走過,水質變的很髒,後來比丘經過,走一段路,走到樹林底下休息,因為很口渴,世尊拿著缽跟阿難尊者說:請你去弄點水來喝,阿難尊者告訴佛陀:世尊,我們剛經過時,河水這麼髒,如何喝啊!佛陀跟阿難尊者說:你沒走去看怎知水很髒呢!阿難就對佛陀說:我們剛剛經過就有看到水很髒啊!可是,我們經過也有一段時間了,眾生有時候那個執著就是放不開,不知時間因緣會轉變,經過一段時間水會沉澱,水就會乾淨了,但阿難尊者就會覺得明明水很髒!為何世尊非得要我去弄水來喝,佛陀也不跟他談那麼多,就說:你有走到河流那邊去看否?水是髒的嗎?阿難尊者回答:還沒!世尊就說:你就去看看吧!當阿難尊者走到河流旁看,水是乾淨的,當他拿著水回到大家休息的地方時,世尊才為阿難尊者跟那些比丘們說:眾生就是有很多的執著放不下,才無法看清楚世間的一切,我們有眾多的罣礙而讓我們沒辦法自在,所以,我們要行深般若,要有很深的智慧,我們才能超越種種很多的考驗,因此,我們要保持「一切智智相應作意」,要了解世間一切是因緣所生,空性正見,空是它的本體,這個空不是因為分析之後才是空性,是本來就俱足。
就如六祖慧能大師偈頌所談的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因為有這樣的觀念,所以我們必須了解,凡夫跟佛一定要有一個交集的地方,我們才能夠成佛。
《華嚴經》裡說: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我一開始讀到這「經典」時,覺得佛的境界那麼高超,智慧這麼的圓滿,凡夫所知所見,如何跟心、佛、眾生是無差別呢!那時候我覺得很疑惑!假如這樣,我為何不是佛!為什麼成佛的是佛陀,後來透過佛法的薰修之後,才了解這道理,「佛」是已成佛,我們是未成佛,但我們都可以成佛,這個我們必須很肯定地去清楚,佛已成佛我們是未成佛,我們之未成佛,我們要把未成佛那個障礙把它克服、降伏,這才是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而無差別是我們歷經千萬劫的生死輪迴一直到現在,但是歷經千萬劫以來直至今日,我們的佛性,我們能成佛的那份功德佛性不曾損壞過,這才是六祖慧能大師所談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就是安住的力量。
縱然歷經了千萬劫你的佛性不曾損壞過,就如一百元的鈔票,很新的也是一百元,一百元的鈔票你用手戳一戳,然後放到地板上用腳踏一踏,再拿起來,會少一塊錢否!會不會損壞變成99元!還是一百塊吧!意思是一樣的,我們縱然歷經百千萬劫的生死輪迴,我們的佛性不曾損失過,不曾減少過。
重點是我們要如何讓千萬劫以來的習氣、煩惱不要再染污我們,我們的佛性就是因為眾多的煩惱習氣而染汙了我們,所以就是必須透過菩提心去洗滌它,必須透過我們的功德,我們菩提心的力量。
菩提心的力量第一:「大悲為上首,以無所求為方便。」構成菩提心三個重要的關鍵,第一「空正見」,第二就是要來談「大悲心」。大悲心無所求,我們現在學習菩提心的過程裡面有二個的境界,我們必須時刻的注意觀照,一個是佛,一個是眾生,除此之外別無它法,何以只有二個?在佛法裡面常聽到: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這是以大悲為上首。
「經典」上有這麼一句話:「若眾生難調難伏,終不厭倦」,我讀到這裡的時候,有時候會有一些事情,一些生活上的體驗到最後會厭倦!但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終不厭倦,你不能對修行方法而厭倦,不能厭倦又要堅持,所仰賴的就是空正見的菩提心。
要如何上求佛法!你沒親近善知識佛法如何知道,從親近善知識當中,善知識有二種:第一就是平常能夠提醒告訴我們的,給予我們佛法的善知識,這叫做順境的善知識。另外一種就是逆境的善知識,也許在你的逆境中給你很多不同的考驗,你要很清楚,很多的考驗現前你不會去厭惡它,因為你不跟他結惡緣,你要不斷的以善念去俱足,剛才談到忍、慧、福德、業,因為我們不再造惡業,我們不再起心動念有任何的不好念頭,縱然是逆境也不會去討厭它,反而很清楚就是消災增福壽,誦經保平安,不跟他計較,隨你愛怎麼說!有一天,他也很清楚什麼都不用說了,這就是一種修行的境界。
所謂親近善知識很重要,世尊在「經典」裡面談一譬喻公案:世尊跟他的弟子們談,有一塊石頭你拿去叫賣,但不能真的賣出去,在不同的環境它就有不同的價值,你先拿去市場叫賣,一塊石頭能賣多少錢,就開始叫賣,賣了10塊錢,只能擺著,不能真賣出去,隔天拿到百貨公司,類似這樣,拿到百貨公司,同樣的石頭,結果一賣變成一百塊,心裡在想怎麼差別那麼多!菜市場跟百貨公司就是不一樣,他心裡想一百塊趕快賣掉就會很有錢了,可是不能賣出去,回來的時候,佛告訴他拿到整條街都是黃金店去賣,又不一樣了,變成一千塊錢,又不能賣出去,最後又拿到鑽石店去賣,你親近不一樣的,那個境界就不同,相對那個質量,所謂質量就是它所賦予的價值就是不一樣。
你今天要成佛,要發廣大菩提心,總不能小鼻子小眼睛!也必須有大心量、大格局,要有承擔,所以自然而然會很容易的來提起我們的責任,因為成佛這件事誰都代替不了,佛已成佛,我是未成佛,但有一天會因為你堅定的信念必能成佛。
成佛,並不是要讓你成為一個有特異功能的,或者所謂能千變萬化的,不是這樣,那是電視劇看太多了,成佛就只有一件事情,很簡單!剛說的坐著不要講話,這並不是真的叫你不要講話,是要你的心必須清楚明白,不講話,不是言語上的不講話,是要洞觀一切因緣,自知因緣如何,但不被因緣給迷失,不迷失。所以親近善知識,親近善知識之後,要不斷的在佛前發願,能夠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這就是以大悲為上首。
如何以大悲為上首?心中無任何的敵人,這對我們平常在修行上有很大的省思的作用,有時候你對一件事情或對一個人,你會討厭生氣多久!這個人就對我不好啊!我為何要去接受他包容他,這就是關係到菩提心的重要,我們心中清楚,誰因緣如何,對你的好與壞,我們心裡是明白,但我們總不能起任何不好的念頭,我們必須從內心去接受他,我們甚至要學習到能夠原諒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,這是從《法華經》裡所體驗到,當時的提婆達多三番兩次的要破壞佛教,甚至要傷害世尊,這以我們感覺上來談,世尊是這麼的慈悲有智慧,我們都要這麼的恭敬,提婆達多還是世尊的弟子,而且還是世尊的堂弟,但是他卻因為無明破壞僧團,甚至傷害佛陀,佛陀從來沒有對提婆達多有任何的仇恨、抱怨,反而從內心裡面去感恩提婆達多,因為提婆達多成就了世尊。為什麼?
在《法華經》裡談到:佛陀在過去生是一位修行人,是位國王在修行,他發願要修行大乘法,誰能夠教他大乘法,就是他的老師,他會恭敬會供養,當時的提婆達多就是一位修行人,他教導世尊大乘法,他也發願將來要弘揚大乘法,要廣度一切眾生,當時的提婆達多就是那位仙人,提婆達多就跟世尊說:好,若你發廣大願將來要成佛,我來成就你,怎麼成就他!為了讓世尊的道業早日成就,提婆達多發願,人家都發願當好人,提婆達多發願做壞人,但是,他的壞不是仇恨敵意的壞,他那個壞是因為很清楚要幫助世尊成佛,讓世尊成就忍辱的功夫,剛剛談到你忍辱的功夫有多大,你的智慧就有多深。
同樣的道理,世尊當時面對提婆達多無理取鬧,莫名的栽贓毀謗,甚至傷害,結果這一切的一切反而讓世尊的成佛早日圓滿,世尊從內心感恩,反而跟他的弟子說,你們都誤會提婆達多,他是所有弟子當中最委屈的一個人,其他弟子就覺得他哪有委屈!他搞一個僧團破壞我們,還三番兩次的傷害世尊,他有什麼好委屈的,世尊才跟弟子們說,要扮演一位好人很容易,要扮演一位壞人,而且當他蒙受很多的批評時,都不用解釋,只有不斷不斷的去成就,但是他內心是清楚的,是要幫助成佛的喔!不是真的去搞分裂,不是真的要去仇恨對立的,是跟世尊早在久遠劫兩個人早就說好的,因為他們心中只有二件事情必須做的,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,此因緣過程當中別無它法所選擇,所以世尊也很清楚,提婆達多在成就他,所以世尊可以授記他成佛,而提婆達多所受的是拍球地獄,這也是菩提心的一種。
一般我們對一個人有時候對立仇恨,會很慚愧許久,這在修行上會有很大的障礙,也許會造業,因此我們要消業障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的功夫力量,就是多修懺悔,然後起慚愧心。為什麼要多修懺悔?第一佛已成佛,我未成佛就是我久遠劫以來有眾多的業障未消除,所以我要懺除我的業障,什麼樣的業障!因為無明所生起所執取的業障,貪愛執取,也許貪名貪利,貪了財色名食睡的種種業障,而起惑造業我懺悔,我今日之所以未能成佛就是因為有眾多的業障要懺除,所以我起懺悔心,我起懺悔心之後,上求佛道的力量才會持續的,才會更憐憫一切眾生,要下化眾生幫助眾生成佛,就是起慚愧心。
怎麼樣的慚愧心?這個「慚愧」就是起菩提心很重要的力量,就像我們出家學佛所堪用的是十方所給予的護持,我們今天再不用功,我們如何回報十方。信眾,我們今日之所以能夠來到道場,尤其在正覺寺過去我們悟德長老辛苦的建設道場,給予我們這麼莊嚴的道場,就是要成就我們的道業,希望我們在學習佛法的因緣當中,能夠道場莊嚴,能夠修行生活莊嚴,也能夠讓我們的道業菩提莊嚴,所以我們要起慚愧心!過去老人家的努力成就道場,我們假如不用功、不努力,我們如何回報師長所給予我們的加持與祝福,這就是力量,所以要起懺悔心、起慚愧心,那麼上求佛道的力量慢慢的也會累積而來,因此,你所面對的境界就只有這二種,上求佛道,所以你不會輕易的放棄了你可以修行所依止的對象。
有時候,我們看《經典》譬如舍利弗尊者、目犍連尊者、阿難尊者這些大比丘們,都已經是個開悟的聖者,但是,他們沒有因為都已經開悟而離開了佛,反而是非常謙卑的追隨在佛陀的座下,能夠行化各地傳承佛法,去弘揚佛法,會不會因為佛陀在說法!就認為我已經開悟不用聽了,不會,世尊一直一而再再而三的弘揚佛法,比丘們從不厭倦,何以不厭倦!因為清楚了解,明白親近善知識的座下你可以有很多的知見智慧能夠成長,所以那些大比丘們沒有因此而輕易地離開依止,縱然成佛也要回入娑婆度眾生,這是第二個我們必須去認知的,不能厭惡眾生。
菩薩之所以為菩薩是因有眾生才有菩薩,離開了眾生菩薩道難成,當你討厭、厭惡眾生,你跟同參道友有任何不愉快的事,不想來,這成不了佛道,這是障礙!所以我們要跳脫這些障礙,心中清楚明白,菩薩道,菩薩之所以為菩薩是因有眾生而有菩薩,所以我們會下化眾生,會感恩所有一切眾生給予我們任何的資糧,不會去厭倦,這是以大悲為上首,為上首就是最重要之事,所以,目前我們發提心有二種很重要的根據,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」
第三個條件,「就是無所求,無所得為方便」,要怎樣的無所求為方便呢?方便就是善巧的方法,因為我們有眾多的有所求,有所求就有所罣礙,有所生滅就有所痛苦,你不要有痛苦!不要有種種的生滅現象!就要無所求。無所求就要不斷的思惟無常、無我,世間無常,你今天不用功要等待何時才用功,無常來,想要用功都來不及。無我,既無我,我為大眾付出的當下就不會去罣礙,不然你的罣礙會因為在人跟我的因緣當中而迷失了。
所以,我們結合了這樣的因緣,從安住、空性正見、降伏的力量,降伏我們內心的煩惱習氣,降伏我們的罣礙,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」
第三個力量就是引導的力量,引導的力量就是「慈悲跟智慧」,慈悲就是「拔苦予樂」,智慧就是「降伏」,從這樣的力量當中安住、調伏跟降伏,然後才有引導,這樣力量的一個結合才能夠成就菩提心,不然菩提心無從安立,有時候說要發心啊!可是我們要如何發心,不知道!不是發心幫忙做一些事情就是發心,我們發心不能是短暫的,我們的發心是要盡未來際,要跟各位談的就是菩薩戒,菩薩道之所以能夠不斷的支持我們,也就是我們有菩薩戒的戒體,菩薩戒的戒體是盡未來際,當你於佛前發願,一開始談的「願立眾生可度,心發佛道可成」,我們要生起菩提心的力量了,生起菩提心力量當下的開始,你菩薩戒的戒體就慢慢的在醞釀,菩薩的戒體就是「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」,我們會從祖師大德、從佛陀弘法的過程當中去感受到菩薩的力量。
鑑真大和尚是唐朝一位修行很用功的法師,他到日本去弘法,把戒法傳到日本,他有很好的修行精神,他到日本去就是傳菩薩戒,各位要知道他從小出家的生活,他本來一開始出家的時候做了很多雙鞋子,我們出家的僧鞋,僧鞋他準備了很多,有一天,他師父問他:你準備那麼多雙的草鞋僧鞋做什麼?他跟師父說:假如我有一天我要行腳去尋師訪道,這些僧鞋我就可用得上,他的師父跟他說:你做了那麼多雙僧鞋,你光帶著這麼多雙僧鞋尋師訪道,翻身越嶺多痛苦啊!你不可能把鞋子帶著走啊!怎麼辦!剛好那時候在下雨,師父牽著鑑真和尚的手從東邊走到西邊,這個過程中有個花園,下雨時有爛泥巴,鑑真和尚的師父就牽著他的手,從雨中走過,他也傻傻的,師父牽著他,他也跟著走過,從東邊走到西邊的時候,師父要鑑真和尚回頭一看,請問看到了什麼?他說:看到了從泥巴走過所留下來的腳印,師父才跟他講:「不從風雨中走過,如何留下腳印」,也就是要告訴他,沒有所謂一帆風順,在好天氣時你從後花園走過沒看到腳印的痕跡,在風雨中走過的時候會因為泥巴所以留下了腳印。
這告訴了鑑真大和尚,「不悲過去,不貪未來」不要悲憤於過去如何,不要貪求未來能怎麼樣,心繫當下,我們的心安住在當下,此心就是菩提心,心繫當下自然安住,自然而然你的心就平靜安住,不動亂了。不悲過去,往往我們會想到過去如何,早知道就怎麼樣,一直活在過去,這樣你永遠沒辦法改變,所以不悲過去。不貪未來,未來之事還沒發生,不要一直想著我將來要如何做什麼,未來不會按著你的想法去安排,未來如何!不是你現在所要去思考的,你要思考的是心繫念著當下,你當下是否有把心照顧好,不要散亂了,不要造惡業,不要起不好的念頭,自然心安住於當下就不散亂,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公案,鑑真大和尚因為他夢到了大善知識,所以他後來六次東渡要到日本去弘法,碰到很多災難、困難,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,這麼樣的面對生離死別的障礙,他也沒放棄學佛的菩提心。
今天談的菩提心是要告訴著我們,菩提心安住就在我們的當下,要有「空性的正見、大悲心、無所求」,你的菩提心才有力量,倘若你的菩提心是有所求,這樣你的菩提心是無法成長,有所求就是有利益有對價關係,你的菩提心絕對是失敗是沒辦法成長的,假如你的菩提心面對種種的困難就起瞋恨心、仇恨心,你的慈悲心也會消失掉,當然這個很重要,最為關鍵就是空正見,你今天為誰在忙碌,為自己,為你的道業,為一切的眾生,你所安住的一切智慧都要像薩婆若,薩婆若就是佛的智慧,我們希望能夠學習像佛一樣的智慧,去面對一切的境界考驗,心不顛倒,你的菩提心才有力量,此力量稱為菩提心。
菩提心不是你可以看得到、抓得到,它的一套版本長得怎麼樣叫菩提心!沒有,菩提心就是一個力量,一個從凡夫要走向成佛的力量,此力量稱為菩提心。
在「華嚴經」世尊也跟善財童子提到「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為魔」,何況未發菩提心,假如你修一切善法忘失了菩提心,忘失菩提心就容易會對立造業,我為何要這樣犧牲!為何每次都是我,那個不斷的「我」就跑出來了,這不斷地「我執」「我愛」一出現!所有的無所求、大悲心全部都拋到腦後,忘記了,所以空正見就是要破「我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」,這一切種種的邪見綜合就是我的執著,薩迦耶見,薩迦耶見就是依空性之正見才能夠破,你的菩提心才能夠有力量。
從祖師傳記裡面舉這個例子:鳩摩羅什法師,很多的經典翻譯都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,鳩摩羅什法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修行人,他當時面對境界的時候,被皇帝脅迫之下要他娶公主,但鳩摩羅什法師並沒有因此而顛倒,那時候,他的弟子就起鬨,鳩摩羅什法師可以有娶妻的生活方式,師父可以,我為什麼不可以!師父並沒有解釋任何話,用一碗裝了針,我們縫衣服的針,放滿了一碗的針,在弟子面前就像喝水一樣喝下去,弟子們看到了,鳩摩羅什法師跟他的弟子講,假如你們能夠和我一樣,把一碗針這樣喝下去,那你們就可以跟我一樣的生活,可想而知,很多的大菩薩,大修行人,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那個角度去看待他可以看清楚的,鳩摩羅什法師為什麼當初忍著那樣的辛苦,被強權的脅迫之下而去娶下公主,因為他的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力量,他要翻譯「經典」,他要把佛法傳承到中國,假如他當時不配合,也許人頭落地,也許就無法繼續翻譯「經典」,弘揚佛法,他的內心裡面比任何人更煎熬,但是他心中只有兩件事情是他最為重要的,第一上求佛道,第二下化眾生,他想到的是佛法如何利益眾生!佛法是否能夠利益更多的眾生,而不是想到我這樣犧牲太大了,這個「我見」不在了。
往往我們會思惟的是我這樣做會不會犧牲太多了,我這樣做是否會付出太多了,對我有什麼好處,你這樣的觀念一生起,你的菩提心就沒了,菩提心就消失了。
所以我們難就難在哪裡!學習佛法的菩薩道,行菩薩道要面對眾生,但又不能貪染眾生,難就難在這裡,要面對一切的境界,但又不能執著一切的境界,離開了眾生沒菩薩道,可是面對一切眾生有很多的境界必須要面對考驗的,難就難在如何於面對一切眾生而又不執著於眾生。這就是接下來要跟各位談的,但是時間到了,明天再來談,謝謝各位。
在正覺寺菩提心有二堂課,我們先談到這裡,如何面對眾生不捨離眾生,又不執著眾生去成就菩提心,明天你們來了就知道,好不好,好,我們先合掌迴向,把今天的功課來回向給大眾:「願以此功德,普及於一切,我等與眾生,皆共成佛道。」